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宣布,日本科學家下村修、美國科學「家馬丁·沙爾菲和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獲得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新華社發
新華網北∩京10月8日電 題:他們的◣工作將一部分“死物學”變成“生物學”了——中國學者點評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
新華社記者 孫聞、吳晶晶
“他們的工作將一部分‘死物學’變成‘生物學’了。”談到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三位得主的貢獻時,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學術副所長饒毅教授如是說。
饒毅解√釋說,生物學有些現象只能在打碎細胞以後才能做,所以實際上是從“死物”上來推測生物的情況。而下村修、錢永╳健和馬丁·沙爾菲發明的用熒光分子標記其他分子的方法,使科學家們能在活細胞、活生物上直接觀察一些生▓物現象。所以,可以說是把一些“死物學”變成了真正的“生物學”。
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於北京時間10月8日17時45分左右宣布,將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日本科學家下村修、美國科學家馬丁·沙爾菲,以及美國華裔科學家錢永健。他們←三人因為在綠色熒光蛋白(GFP)研究和應用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將各分得2008年度1/3的諾貝爾化學獎獎金。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汪鵬飛介紹,綠色熒光蛋白在醫學和生物化學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它能夠使人們直接看到細胞內部的運動情況。在任何指定的時間我們都可以輕易地找出綠色熒光蛋白在哪兒:你只需要用紫外光去照射,這時所有的⌒GFP都將發出鮮艷的綠色。綠色熒光蛋白特別突出的應用是在癌癥研究的過程中,用熒光蛋白對腫瘤細胞標記使得科學家們能夠觀測到腫瘤細胞的成長、入侵、轉移和新生等具體的過程。
據介紹,這項技術還可以應用於軍事領域,例如通過觀察海洋動物發光的突然爆發,可以用來判別水下軍事設施等。在生化分析方面,利用生物發光現象可以用來檢測超微量∴鈣的存在。
汪鵬飛介紹說,錢永健發明的熒光探針技術不僅可用於生物醫學領卐域,在其他領域也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如環境汙染的實時監控、食品安全等。應該說這些看似深奧的研究工作與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比如說,如果目前有一種便宜的熒光試劑或試紙,能快速、靈敏地檢測出三聚氰胺,老百姓就可以在家裏放心食用奶制品了。再比如,我們可以設計一種對某種糖類具有特殊識別性能的熒光探針,可以用來快速、方便地檢測人體唾液中糖的含量,這樣糖尿病患者︾就可以很方便地控制自己的飲食。
“總而言之,本次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工作不但在科學¤上對化學、生物學、醫學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也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對於提高人類的生活品質以及進一步改善人類的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汪鵬飛說。
據了解,我國有許多高校和研究所也開展了與錢永健教授等相類似的研究工作。在有機、生物發光材料研究領域較♂早開展研究的單位有原中國科學院感光化學研究所等單位。
“我希望三位獲獎者能多和中國科學界進行學術交流。”饒毅說,“沙爾菲教授今年早些時候來中國訪問過,在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作過學術報告。我前兩天剛剛邀請年逾八十的下村修來中國訪◥問,他當時同意明年來北京大學講♀學。”